⊙  中国视听网 > 行业新闻 > 智能家居 > 视听信息 > 索尼不胜寒 随身听停产的创新之殇

索尼不胜寒 随身听停产的创新之殇

中国视听网资讯 更新时间:2010-11-3 11:43:44  编辑:臧成  [ ]     手机访问

内容导航:

索尼随身听失败的启示


一、保持持续的创新力
  索尼随身听的没落有其必然原因,现在早已不是卡带音乐播放器的年代。自索尼随身听出来之后,音乐播放器又已发生了数次革命,现在正经历苹果公司开创的硬盘播放器时代,可是索尼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苹果的iPod之所以能取代索尼的随身听,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强劲的创新力。 它的出现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音乐体验方式,不仅做到了和索尼一样“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发现了用户的潜在需求”。

  第一代iPod于2001年10月23日发布,容量为5GB,装备了scroll-wheel选曲盘,使用带宽达400Mbps的IEEE1394接口进行传输,配合Mac操作系统上的iTunes进行管理,在当时iPod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设计。观察iPod每次的升级换代,不难发现iPod是苹果少数能横跨PC和Mac平台的硬件产品之一,苹果除了赋予iPodMP3播放的用途外,还赋予了移动硬盘,显示联系人、日历、任务,阅读纯文本电子书和聆听Audible有声电子书等功能,与Walkma随身听相比,iPod不仅在创新,而且还带给消费者从未想过的一些生活方式。以至于改变了电子音乐播放器和音乐产业两个行业。

  Sony推出随身听后,虽然也经历过多次创新,包括推出MD系统、线上音乐下载服务“PlanetMG”、首台支援MP3的〈net-MD〉“MZ-N1”、“MZ-N10”、高达1GB容量的“HI-MD”等等。但是如果认真分析索尼的创新,不难发现索尼的创新还是停留在想办法“满足需求”,2004年7月Sony推出高达1GB容量的“HI-MD”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款产品是在苹果推出iPod三年后才发布的,在时间上来说有点晚了,可能是Sony看到了iPod以及其他MP3厂商的成功,才推出具有高容量的“HI-MD”。

  创新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很多人把创新误解为“变化”,这就难怪很多所谓的创新并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创新。索尼随身听虽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它的创新始终停留在曾经给它带来成功的“满足需求”上,而iPod却同时做到了“发现潜在需求”, 并给消费者带来从未想过的一些生活方式。这就是对创新的不同理解,产品要重新,模式要重新,价值观念也要重新,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尤其是想做到伟大,他卖出的不能只是产品,还必须要有价值观念的输出。

  有些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就急忙忙地总结出经验,把一城一地的胜利模式化,总结经验固然重要,但它容易僵化头脑,只有保持开放的思维,企业才能不断地进步,正如《赢在中国》中的一句话:成功的道路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二、发挥优秀人才的“长板”作用
  解释一家曾经的领袖公司是如何逐渐衰落,或者回答索尼公司和苹果公司为何此消彼长,除了有“丧失创新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的原因,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索尼失去了盛田昭夫,而苹果重新得到了史蒂夫•乔布斯。

  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并不否认 “短板理论”的合理性,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理性与稳健,它对于公司的“平稳”发展的确具有理论意义,但是企业同时不要忽视“长板理论” 价值,在关键时候优秀人才对企业创新的驱动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是公司的领导者,他的“长度”将决定公司的发展高度和远度。优秀的领导者就像狼群中的头狼,他将决定这个群体的作战力。

  这种观点似乎过于强调个人对企业的作用,但是如何解释“苹果胜出而索尼衰落”好像没有完美的答案。而想要保持常胜不败甚至领先地位的公司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确保自己能随时对市场作出反应,并且能保持住那种谁也说不上来究竟如何保持的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说随身听的停产是一个让发烧友们感觉到对逝去时光的伤感的时刻,那么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则意味着残酷的闹铃声。

  它提醒着商业领袖们商业世界的残酷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今日引领时代的地位可能转瞬就会被挑战者颠覆。正如今日人人乐言苹果、谷歌、Twitter和Face-book,而曾经当之无愧的领导者雅虎、网景、索尼和美国在线却越来越少人提及。

  而在音频行业,随身听不是第一个也必然不会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产品,跟不上创新步伐的产品,也将财富随身听的历史,下一个会是谁呢?

页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相关:  AV集成

文章来源:音响网


资讯搜索

声明: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本站的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视听网”。

网友评论

智能家居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产品导航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视听资讯 | 本站动态 | 关于中国视听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视听3G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视听网[专业版] 国际域名:www.av-china.com
版权所有 2004-2010 深圳中投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邮箱:av-china@3v.cn 电话:+86-755-33019199(十八线) 传真:+86-755-33010311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