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视听网 > 行业新闻 > 专业音响 > 视听信息 > 用国产音响器材欣赏西洋歌剧

用国产音响器材欣赏西洋歌剧

中国视听网资讯 更新时间:2008-8-2 8:05:26  编辑:温情  [ ]     手机访问

  近来手头增添了五十几张歌剧LD盘,对于我这个在歌剧舞台上奔波多年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桌“满汉全席”。正当我琢磨如何去享用它们时,在杂志里发现了“欧博”胆机。“欧博”的原文为Opera——“歌剧”的意思。他们之所以取此名,我想也是出自对歌剧的偏爱吧!何不试听一番,这也可以称着“欧博人用欧博胆机倾听欧博”(OperasingerappreciateOperabyusingOperaTubeAmplifier)。出于这一情趣,我选用了和韵M100型机。这是由四只EL34组成的推挽立体声放大器,输出功率达2x50瓦。这是欧博产品中功率较大的一种,又是合并机,对于我这图方便的人更是合适。在此机设计人于建兵先生的推荐下,选用了美之声生产的“监听一号”(MonitorOne)扬声器。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是些在洋人面前从不服输的家伙,一下就凑到一起了(若是中国Hi-Fi人士果真能这样凑下去,“不服输”将变成“不会输”!)。
  接上电源,打开开关,用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来“热热身”。这是我在五十年代用来试机的作品。虽然听的是78转老唱片可也足以满足我当时的耳朵啦;可如今播放CD盘还要不停地挑肥捡瘦。看着那四只小火炉(EL34)、听着音乐、渐渐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一匝匝、一层层地分段绕着输出变压器;试机中不时地被那对6L6(金属管)烫伤了胳膊;父亲在一旁细心地指导着……。突然,一阵铿锵的钢琴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眼前又是那四只小火炉和那做工精美的“监听一号”。
  由于要听的“软件”大多,这几天来“美之声”+“和韵”在不停地工作着,五部歌剧已经听过了,依然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脾气”,既没有那过于丰满的低音,也没有明亮耀眼的高音。只是顺服地任凭乐队来摆布。乐队什么样,它们就什么样。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几十年来我一直与真正的交响乐队生活在一起。所以耳朵不太容得下那些故意夸大了的高音或低音。在我这近二十平米的书房中,我也不愿意有超过20W的大音量来吵闹,总希望有一个真正的音乐厅环境来欣赏音乐。如果听古典音乐时,让音圈的冲程超过5mm,那些中高音乐器将会被低音搅的一塌糊涂。当然听流行音乐或是别的音响效果,那将是另一回事了。我想目前的这一搭配,绝大部分是工作在10W以内。音乐厅的临场感很强。

  为了考验一下这一对搭配,我放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首。为什么用这首曲子试机,恐怕大家一亲自听一听就明白了。此曲的结尾处,李斯特竟然给予了这样的提示:tuttaforzaprestezza(全力度并急疾)和Stringendoconstrepito(慌忙的并带着暄闹)。钢琴家们常常在这样的演奏中弹断了琴弦(我就亲眼目睹过我太太三次弹断琴弦)。弦之所以被弹断,并不单是力量,更重要的是速度,因为键子下去后只驱动小槌走约五分之四的行程,剩下的行程则要靠小槌的惯性。一个小木褪外面包一层毡子加在一起它的质量m不超100克,我们都知道,F=ma,F是力,a是加速度,要得到击断约0.05英寸直径的钢弦,用的是不到100克重的包毡木槌,我想当人们把这个加速度a算出来时会大吃一惊。我当然没有算过,但估计不会比子弹的速度低。在这样情况下,李斯特先生还要求“全力度、急疾”。这确是对音响器材的一大考验。有些地方听起来就是在“喧闹”,这也是李斯特要的效果。一般人听起来是“乱七八槽的喧闹”,但对训练有素的耳朵来说却是“有规律的喧闹”,是李斯特用音A符组成的喧闹。
  如果你听到的真是那“乱七八糟的暄闹”,这说明你的器材有了问题、速度跟不上、瞬态失真太大。而这次的试听中令我惊讶的是这对M100+Monitorone竟发出了李斯特先生所规定的喧闹声,此时室内的声强已远远的超过了坐在音乐厅里的感受。我赶忙打开了“监听一号”的网罩,才发现这个不大的中低音单元却有着约三英寸的大音圈,不用说了,设计者为了加大阻尼系数,减少瞬态失真,一定会设法把音圈重量减到最轻,把磁场强度加至最大。而这么大直径的音圈做成8欧姆,我想绕成单层就够了,相应之下,磁隙也可小一些,实为妙哉!连我这个歌唱家都看出了点门道,但不知对否?当我打开网罩才发现,那股浓浓的沥清味是出自倒相孔。在这首狂想曲中你还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在清晰的高音中,小槌击弦同时发出的木质声。这是因为高音弦很短、拉得又紧,而琴槌外面包的毡子又很薄,才发出这种具有钢弦音和木质音的混合声,如果这里的木质音被弦音过多地压掉,可能是由于你这器材的高音过于“明亮”,这是我所不喜欢的。而且前这一套MIO0+Monitorone应该说是表现良好,比较准确,由于我多年不碰仪器了,目前也只能靠耳朵听。但我坚信,音响设备的完美不是为了仪器,而是为了耳朵。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精密的仪器监测它们,是不可能走向完美的。在仪器监测下的完美,再加人耳的调校,才是最终的完全。历史上的提琴制作大师们,无不把自己做的琴交给提琴家去演奏,在几经调校下才可能成为一把“名琴”,如今的音响设备,我们已经不应该单纯地把它们当成电器产品,因为它们确确实实已成为有“生命”的乐器了!每一种音响器材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因此,今天我们应学历史上的提琴大师们那样,去完美他的音响作品。
  扬声器中的分频器是为了把两个(或三个)高低音元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体。有的厂家很重视分频器,有的厂家则不然。我认为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部件!因为稍不小心,它会使你这组昂贵的组合变的肢离破碎。人们常说这个品牌听交响乐好,那个品牌听人声好。我认为听人声是个大难题,甚至有时弄得万元级以上的扬声器都束手元策。

  本人从事声乐教学三十余载,弟子中不止一个在国家歌剧院中挂头牌,可以说是下过一番笨功夫。当声音从声带发出后(特别是美声唱法),要在声道中产生多次的共振才离开人体。因此在测得的频谱中有着四个主要的共振峰,每个共振峰中又包络了一批谐波。其中第三、四共振峰最为重要,图1、图2是本人与我国著名嗓音专家黄平先生及他的助手黄强先生共同测得的世界著名男高音毕约林(Bjorling)和莫纳柯(Monaco)的声频谱。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共振峰的包络线。毕约林的包络线约在2640Hz到2800Hz之间,莫纳柯因嗓音更具戏剧性故在  2570Hz-2900Hz之间。从图3中我们可见毕约林与乐队合作时的声音能量分布对比。当乐队在中声区能量下降时,毕  约林的嗓音却出现了高出乐队近20分贝的共振峰。这一波峰正是一位优秀歌唱家的嗓音能穿透大乐队的原因所在;也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更是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嗓音能量的关键之处。很可惜这个道理即使在声乐界,明白的人也并不多。当然也就更容易被一些音响器材制造者们所忽略。根据我们的测试,男低音的共振峰约起始在2200Hz,而女高音则可高达3200Hz左右。总之在这一频率范围内,基本包络了各声部的最重要共振峰。目前世界上名牌二分频式扬声器的分频点,大部分都选择在2500Hz到3000Hz之间。这就给他们创作扬声器设下了障碍,常听人们说某个名品扬声器,善于播放交响乐,而对人声则差矣。
  我想很可能在这个分频点上出了问题。特别是那些名品设计师们,他们有能力把交接点衰减斜率作的很陡,而不出现大的相位失真。这确是很难的。可是他没有想到歌唱家们那宝贵的共振峰要在这两种不同质的振动体上来跳去。有些甚至在这里出现“断跳”。也有因为这里的相位失真,互相抵消而产生了声音发“散”软弱无力等等,(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总之,谁忽视了分频器,把它只当成普通的滤波器,我想他很难做出好的音箱来!
  这几天用M100+MonitorOne听了多部歌剧,特别是前几年,我为一国外著名歌唱家监制一本CD盘,《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集》。他那宽厚的男高音嗓音丰满的共振峰被M100推得浑厚有力,结结实实地被MonitorOne张扬了出来,有如现场没有在分频点上出现问题。我不禁暗想:国人确有高手!因为许多世界级的甚至被誉为“极品”的家伙们有时也难以做到!在问及张文中先生后才得知,此箱的设计者异常重视分频器,他们不是把两个发音体分开,而是柔到一起,中低单元选用6dBoct斜率,高单元则选择了12dB/oct,并且在分频器中尽量减少相位失真……我想这种设计思想本身就高出一筹。由于把高、低单元“柔”到一起来了,交叉点就不易感到了(今后实在有必要把分频器叫成合频器,可能就不会跳了——哈哈!)。但我总想,如果为了避嫌,把分频点再提高一点(降低会使高音单元承受不了),躲开歌唱家们的共振峰岂不更好?但这只是我这门外汉的设想,也许会带来更多其它困难。
  音响器材的高频部分我认为比低频更值得注意,虽然在15kHz以上,人耳已不易分辨,但乐器的高次谐波远远不止到此为止,这些谐波不被人们直接听到,但众多的高频声混在一起却产生了一些可听的拍频(这就像超外差收音机,在接受1000kHz信号时,本地振荡又产生一个1465kHz的信号,混频后则生出一个465kHz的中频信号),这些拍频信号在音乐厅里是很丰富的,但通过音响器材后便失去了它们:这也是我们失去临场感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代录音,话筒摆得很近,在乐器之间还没有形成拍频之前就进入了话筒。而器材本身的高频响应又不够。最终在扬声器中这些拍频也就不复存在了。欧博胆机的设计者把频带做得很宽,Ml00的高频达60kHz,这样被收录进来的高频都反应出来了,并形成了丰富的拍频,“监听一号”则把高频放到空中,使左右两声道的高频再次在室内形成拍频信号,因此使临场感较强。
  钢琴的最低音A为27.5赫,这么低的频率人耳实际上已很难分辨了(对于M100机来说不成问题,可低到6赫),但是对于41.2赫的E音来,人耳已能清楚分辨了,“监听一号”就稍感不足。对于50赫以下低音来说,如其说是听到,不如说是“感受到”。因此人为地提升低音后,听到的更多是低频的泛音。仍不能使人感受到在音乐厅的那种轻微振动感。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书架音箱说,也太难为它了(据说还有2号、3号,我还尚未听到)。

  在听过这样一套国产搭配后,异常兴奋,如果说过去“崇洋”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真不如人家,如今我们能做出这样的“乐器”来,对于我这个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只希望逐步的再完美它。我不太相信有哪件洋器材会在各方面都比我们的好,无非是各有干秋!可是在性价比上这是无与伦比的。我认为这确是一套欣赏音乐的佳品!用时髦的话来说“超值”。


更多相关:  AV集成

文章来源:oper audio


资讯搜索

声明: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本站的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视听网”。

网友评论

专业音响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产品导航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视听资讯 | 本站动态 | 关于中国视听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视听3G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视听网 | 视听网 | 视听产品报价 国际域名:http://www.av-china.com
版权所有 1999 中国视听网 邮箱:web@av-china.com 电话:+86-755-33225360(十二线) 传真:+86-755-33010311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