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视听网 > 行业新闻 > LED大屏 > 视听信息 > 2011年LED行业关键词大搜索

2011年LED行业关键词大搜索

中国视听网资讯 更新时间:2011-12-14 11:09:32  编辑:清风  [ ]     手机访问

  2011年对LED行业来说可谓风起云涌,一波三折。从原材料、稀土价格等成本的上升到LED企业倒闭潮、进入门槛低、骗取补贴等带来的影响,LED行业正如外界媒体所描述的陷入尴尬,寒冬当道。于是各企业都在极力突围,或增大服务、或资源整合、或改革创新,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本次专题小编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对2011年LED行业的动态做个总结。
  
  关键词一:政策给力
  
  经历了2010年国家刺激LED业发展政策频频出台的热闹劲后,直到2011年LED企业才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力挺LED,规划中对LED发展目标的表述为:2015年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而且LED发光效率也有突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满足通用照明领域的需求,今后,LED照明成长力道强劲。为此,《规划》将半导体照明列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未来五年,将重点发展LED制造设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MOCVD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由此可见,政策给力成为2011年LED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
  
  关键词二:巨头抢滩
  
  都说人往高处走,LED市场在这一年也是风声水起。一大批嗅觉灵敏的跨国巨头纷纷转战大举抢滩LED市场,每年6月上演的广州照明展已成为全球照明行业第一大展会,包括日亚、丰田合成、科锐、飞利浦LumiLEDs、三星和欧司朗等所有国际LED巨头均悉数到展。业内人士指出,全球LED和照明市场的巨头均将研发和市场重心转向LED照明市场,全球前十大LED巨头中的8家已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牢牢控制LED照明产业的上游——LED芯片市场(光源市场),以改变照明大厂在中国传统照明市场份额难超1%的格局。
  
  亿光电子大中华照明业务处副处长李建南指出,去年亿光电子营业收入达5.27亿美元,LED照明业务收入占比为7%;预计今年亿光电子的营业收入将上升至10亿美元,LED照明业务收入占比将上升至12%,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照明市场。按照以上数字计算,亿光电子今年LED照明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将达225%。而松下照明也对外宣称,要在2015年实现5000家中国市场体验店,其中LED占销量6成。截至目前,仅制造LED芯片的公司,包括与海外芯片厂商合资的企业,就已经达到60多家,广泛分布在河北、北京、上海、杭州、温州、南昌、厦门、深圳、东莞、西安、武汉等地。
  
  关键词三:专利壁垒
  
  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LED产业,国际产业巨头正不动声色地申请大量专利,并设下一个个非常严密的专利网。面对这一“雷区”,国内多数LED企业显得底气不足。
  
  11月7日,晶元光电主办的“不可不知的LED专利地雷暨前沿技术发展论坛”吸引了数百名业内人士到场,现场的火热氛围足以说明当前LED企业对于专利诉讼的担忧。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中国企业在LED下游应用技术的专利积累,外国厂商核心专利的产业化,甚至绕不开中国的底层技术,处于成长期的LED企业只有善用专利联盟与争取国际合作,才能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
  
  虽然中国LED产业发展历史中,有相当多的LED专利纠纷,但是目前一些中国LED企业还在不知不觉地侵权,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不仅不了解专利的游戏规则,而且还缺乏LED专利人才。如果中国LED企业没有专利战争的观念,只能沦为外商的提款机。
  
  面临专利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专利纠纷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而束手无策。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中国LED企业了解专利纠纷的本质,积极应对,LED专利纷争最终受益者,花落谁家,或许尚待认定。两岸的LED业者,既是竞争,也是合作的模式,在LED专利布局上,或许可以从台湾工研院登高一呼筹组LED专利联盟一事获得借镜。

  关键词四:争相上市
  
  今年年初,国内LED企业雷曼光电才登陆创业板,近期又有大批LED企业陆续上市,中国LED企业借力新光源概念,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股改上市此起彼伏。5月,国内LED封装企业鸿利光电、显示屏企业奥拓电子分别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6月22日,深圳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功上市。7月12日,深圳瑞丰光电(300241)也成功上市。10月12日,联建光电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完成了登陆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的一越。11月25日,勤上光电终于在深交所挂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加的股份为4,683.5万股,发行价为24元。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LED企业来说,要独立运营上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木林森收购格林曼、迪博、威莱森、安格森、赛维视觉等公司的股权,并于7月27日成功过会,中小LED企业抱团上市几乎成为现实。于是,关于LED企业抱团上市的呼声由此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部分行业媒体和投资机构对此抱有很大希望,但笔者在走访多家中小LED企业后发现,中小LED企业抱团上市的设想要变成现实,依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账目不清,很难准确估值,重组后公司的利益分配极其微妙,很难平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并不甘心再度出山打工,而一旦成功抱团上市,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就只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之一,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并不在他们手中,这是他们最难以接受的现实。
  
  关键词五:稀土飙涨
  
  稀土不稀,在1个月内每吨价格上涨超过1000万元,从“白菜价”到“白银价”,稀土完美的演绎了涨价神话。以稀土为原材料的LED三基色荧光粉也从三个月前的300元/公斤涨到1800元/公斤,面对原材料的涨价,LED节能灯产业真的“很受伤”。
  
  稀土金属为化学周期表上IIIB族的过渡元素,包含钪(Sc)、钇(Y)及15种镧系元素合计共17种,以化合物或离子的方式分布于地表矿物中,为制造LED、LCD面板、触控面板、油电混合车马达、DVD等高科技产品所不可或缺的原料。稀土广泛运用在各种电子部件中。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马达等采用的钕磁铁中使用的Nd和Dy,LED和激光光源中作为荧光体使用的Eu、镍氢充电电池中作为贮氢合金使用的La。而且,为了改善电容器特性还会添加La,在超导材料中会使用Y。
  此外,液晶面板的玻璃基板和数码相机光学透镜的研磨还需要使用Ce。
  我国减少稀土输出结果导致稀土价格上涨,高科技产品中的常用原料如钕(Nd)、镝(Dy),铈(Ce)的价格在2010年6~9月间急涨2~5倍,迫使各国积极开发新的稀土资源,目前美国、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国均有稀土开采计划,预计最快今年即可开始生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稀土等原材料的价格仍将持续上涨。由于稀土是荧光粉的重要原材料,而荧光灯、节能灯、LED器件封装中都要用到荧光粉,因此其价格上涨带来的连锁反应对相关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王彩凤针对此现象表示,对上游稀土企业来说告别了“白菜价”。原材料涨价因素固然会把传统照明领域的大企业带入LED照明产业,同时也会驱动更多小企业投身LED市场。
  
  关键词六:“挖角”风波
  
  据报道,佛科院去年向教育部成功申请了“光源与照明”专业,作为全国三所培养本科生的院校之一,今年首次开班授徒。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南海校区,已经连续第三年设立应用电子技术(LED方向)专业,明年首批高职毕业生涌入市场,但只有不到40名。副院长林润惠介绍,接下来计划每年扩招至100人的规模。“与企业合办南海光电学院,计划于今年内开学。”但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类LED相关规模企业已超过4000家,其中封装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家,LED器件封装能力约600亿只/年,以此对比,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供给依旧杯水车薪。无怪乎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公开表示,“在中国LED外延片行业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钱,也不是机器,是良好训练的工程师。”并为此开出“双倍再双倍”的价码。
  
  年初,台湾地区某媒体爆料大陆外延厂商重金挖晶电等台湾厂商的墙角,一度引发台湾厂商的恐慌。但很快,这种现象蔓延到了国内厂商。最近,真明丽LED芯片部的十几位工程师遭挖;亚威朗光电的技术人员已经被某家新进公司虎视眈眈,对方甚至雇了好几个猎头轮番对其核心技术人员施以利诱。而国内原先成立时间较早的上海蓝光也曾经有一大半的外延技术人员流失。
  
  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饥渴,一直是LED产业发展以来的常态。亿光日前在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主办的2011年绿能就业博览会现场,摆设摊位广召1000名优秀人才,其中700个职缺在大陆,主要是营销、管理人才。而日前国内上市公司歌尔声学正式在台湾成立分公司,此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就像当初三安光电进驻台湾一样,无非就是为了挖台湾的人才”。

  关键词七:LED网购
  
  目前,单纯的仓库转移式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渡到专卖店、灯具超市、物流中心以及灯饰大卖场等多样化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终端网络建设。LED网购联盟的出现,就像给LED照明灯饰行业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低迷已久的灯饰行业,一夜之间顿时活跃起来。
  
  模式破旧立新,厂商各得其所。对于目前上游的制造商来说,大家做梦都在为产品销售的事发愁;对于商家来说,每天都在为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而忙碌;对于家装公司的设计师来说,他们每天都在背负着“皮条客”的骂名;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他们都不希望在二道贩子和三道贩子手中采购产品,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期,谁都希望节省每一分钱的成本投入,而LED网购联盟的出现,几乎在一夜之间解除了制造商、经销商、家装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泛家居领域供求双方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八:企业倒闭
  
  日前深圳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促进会举行座谈,研讨深圳LED产业面临的困境及今后的出路。会上指出深圳LED企业倒闭远不止钧多立这家关门,至今已有80多家LED企业倒闭。
  
  促进会名誉会长王殿甫认为深圳有1300多家LED企业,倒闭一些是必然现象。如同当年全中国就有300多家电视机企业,最后只剩下6家一样。只是因为钧多立规模较大、董事长毛国钧“跑路”才掀起如此大的风波。
  
  王殿甫还说,与这80多家企业关门不同的是,一些企业选择了外迁。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鲍恩忠表示,目前已经几十家LED企业选择外迁。2010年12月,嘉泰集团将其生产基地迁往江西吉安;今年6月,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的工业园开业;这个月,深圳市联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的科技园开始投产,而深圳唯一从事上游芯片以及外延片生产的LED企业奥伦德也早将其外延片生产转移到了江门。
  
  “深圳LED产业就是中国LED的代名词。而现在深圳在国内LED产业中的地位正在逐年下降。”座谈会上,深圳大学光电子科学技术系主任柴广跃教授谈及深圳LED产业现状不无担忧,“曾经的中国LED的代名词,深圳LED产值从占全国70%已下降到目前的1/3,到2020年占到1/5都成问题了。”
  
  其实LED生产企业外迁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事。笔者几年前就接触过几家小型LED生产厂家,由于LED灯加工并不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设备投资不大,不少小型LED灯甚至是手工装配为主。深圳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不少工厂的模式是香港接外单、台湾提供技术、大陆生产制造,在运费成本并不高的LED制造厂商,将深圳的工厂迁往广东其它城市、江西、湖南和广西等地,都不为奇。

 

  LED产业暂时面临困境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造成外部环境欠佳有关,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LED产业又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山寨化”。邦贝尔董事长李盛远说,现在有人说LED已经被做烂了。做烂的原因不在于这个产业不好,而是“人为”的结果。这有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这又有企业诚信、战略定位和研发投入三个问题。现在很多企业,今天看到做显示屏赚钱就做显示屏,看到路灯赚钱就做路灯,没有一个主业,“这样的企业不死才怪。”LED的关键在核心专利,飞利浦一年研发经费5000万美元,深圳所有LED企业的研发经费加起来恐怕都没有这么多。
  
  关键词九:整合并购
  
  就在LED灯照进平常百姓家进入决战前夜,业内开始涌现兼并整合潮。今年3月30日,雷士照明与科锐公司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雷士照明常务副总裁殷慷指出,LED通用照明大幕即将开启,行业整合并购势在必行。据介绍,雷士与科锐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照明应用开发、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市场发展三个方面。科锐公司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提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外延、芯片、封装与LED照明解决方案。科锐中国市场总经理唐国庆表示,科锐LED在亮度、光效、热性能、寿命、可靠性方面具有技术优势,而雷士照明作为中国最大的节能灯制造商,在商业照明上占优,双方的合作将形成高端LED照明产品的典范。
  其实,今年以来,并购策略在LED行业已经出现多次。今年1月25日,真明丽公告称,以17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美国HCI公司。此外,阳光照明也相继以1350万元的代价获得杭州汉光照明50%的股权,以123.76万元获得日本LIREN公司30.188%的股权。
  
  据中国照明协会汇总分析,不仅传统照明企业开始涉足LED产业,更有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进入LED行业,像白电企业康佳集团入股瑞丰光电;属于中兴系的聚飞光电;创维集团在开发OLED新产品;白电企业美的成立美的照明,开发LED照明家居照明用品。众多企业看好LED产业后期发展,纷纷提前踩点布局,进一步推动着“LED大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十:标准出台
  
  一家参与投标的LED上市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从接到通知到提供产品检测书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准备,根本就是匆忙上阵。50个示范工程项目,产品型号多达137种,但足以约束各型号产品的质量标准却仍是空白。年前,科技部牵头的“十城万盏”试点工程炒热了LED照明市场,全国各地大兴LED产业园。但三年过去,试点工程却被爆出99%的产品不合格。是先有标准再招标,还是先招标安装再定标准?这个问题恐怕值得商榷。
  
  无规矩不成方圆。可喜的是:今年7月29日,国标委正式发布了《反射型自镇流LED灯性能要求》《反射型自镇流LED灯性能测试方法》《LED筒灯性能要求》《LED筒灯性能测试方法》4个立项标准。这标志着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于2010年7月发布的《LED筒灯》和《反射型自镇流LED照明产品》技术规范将升级为国家标准。
  
  2011年终盘点关键词只是对LED行业的一个缩影,把握策略,主动出击,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各显神通,无疑是下一阶段LED企业生存的战略性法宝。外有政府撑腰,内有技术当道,内外兼修,想必中国LED企业定会有令人振奋的表现,寒冬过后苦尽甘来。

更多相关:  AV集成

文章来源:中国视听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资讯搜索

声明: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本站的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视听网”。

网友评论

LED大屏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产品导航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视听资讯 | 本站动态 | 关于中国视听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视听3G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视听网[专业版] 国际域名:www.av-china.com
版权所有 2004-2011 深圳中投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邮箱:av-china@3v.cn 电话:+86-755-33019199(十八线) 传真:+86-755-33010311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