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听号

  • 我在现场

  • 微视频

  • 视听E刊

  • 积分商城

  • 登陆/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产品
  • 企业
  • 访谈
  • 会议
  • 展会
  • 招标
  • 案例
  • 人才
  • 技术
  • 商情
  • 专题
  • 论坛
  • 视听●时尚
  • 耳机
  •  
  • 直播
  •  
  • 智能音响
  • VR眼镜
  •  
  •  
  • 投影机器人
  • 蓝牙音箱
  •  
  • 微投
  •  
  • 播放器
  • 视听●发烧
    视听●家庭
    视听●商用
    视听●工程
    视听●集成
    中国视听网(www.av-china.com) > 行业资讯 > 视听信息(耳机) > 索尼 WH-1000XM6 首发体验: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头戴式降噪耳机
    索尼 WH-1000XM6 首发体验: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头戴式降噪耳机
    更新:2025-5-16 15:12:34 稿件:索尼 调整大小:【

    如果不是因为考虑到广告法,标题里的「可能」我都想去掉。

    开篇其实就可以表明观点:毫无疑问,索尼 WH-1000XM6 就是目前你能买到的综合水平最强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听上去这是一个非常绝对的主观结论,但从现阶段市面上在售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中,第一梯队的选手其实并不多,除去索尼外,也就只有 Bose 的 QuietComfort Ultra 和 Apple 的 AirPods Max 有资格站在这个阶梯上。对比来看,Bose QuietComfort Ultra 的硬件规格足够,但智能化体验上有点保守,而 AirPods Max 基于 Apple 的生态体验很好,但毕竟上市时间较早,硬件规格和自身重量是个硬伤。至于这次全新发布的索尼 WH-1000XM6,不仅仅在降噪层面的硬件规格拉满,智能化体验上也更加丰富,那现在你再回过头看,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为提前拿到 WH-1000XM6 的用户,我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去测试和体验这款全新的旗舰级头戴式降噪耳机,这款产品不只是代表着这个品类里的标杆之作,同时对比它的前代 WH-1000XM5 也进行了不小的升级迭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a.设计结构方面的改善

    b.硬件规格的升级和优化

    c.智能化功能的丰富度提升


    下面我会基于这三个维度,具体和你聊聊 WH-1000XM6 到底强在哪里。


    不仅可以折叠,佩戴也更舒服了

    如果你是一位索尼 WH-1000XM5 的用户,那么初次见到 WH-1000XM6 时应该会觉得非常熟悉,因为从 ID 设计的大方向上来说,这两代产品是非常接近的,毕竟 WH-1000XM5 对比其前代也是刚更换新的机身设计风格,迭代产品再延续设计也很好理解。

    不过,依旧是那句经典的宣传语:「唯一的不同,是处处不同。」当你真的用心查看 WH-1000XM6 的机身时,你就会发现对比前代那改动可太多了。很明显,索尼并没有满足于上一代产品的新模具设计,而是在新产品上做了进一步的打磨和优化,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折叠结构又回归了。虽然我并不清楚为什么 WH-1000XM5 在新设计上放弃了折叠,但对于我来说,支持折叠意味着整机的收纳尺寸会更紧凑,在差旅场景下占有的背包空间也就更小,所以单看 WH-1000XM6 把折叠结构加回来这一点我就非常满意了。

    为了实现在原有纤细的伸缩杆上做到折叠结构,索尼官方采用了 MIM 精加工工艺,该工艺的特点在于对于复杂的结构可以实现成型,并且还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提升 WH-1000XM6 的折叠体验有着很好的帮助。

    由于结构上回归了折叠设计,所以 WH-1000XM6 的标配收纳包也因此得到了更新,对比前代尺寸上会显得更为紧凑,并且在开合方式上从原先的拉链改为了磁吸方案,你可以通过收纳包上的磁吸扣快速将其打开,关闭时由于磁吸作用,磁吸扣会自动吸附到对应位置实现锁定,整个收纳体验的流程一气呵成,非常好的设计!我也特意测试了磁吸的稳固度是否足够,在装载耳机的情况下提着收纳包大力甩动,但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耳机从中掉落的情况,看来在保护性上磁吸方案完全可以取代拉链方案,我估摸着后续索尼应该会持续采用该方案的收纳包设计了。

    除去折叠结构这种「大幅度」的设计升级外,WH-1000XM6 还有一些「小幅度」的改善式设计。譬如,对比前代其头梁的宽度增加了,加大了佩戴时对用户头顶的受力面积,可以进一步提升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度和稳固度。当然了,索尼自家的静音转轴也依旧标配,满足佩戴时实现更低的机械震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 WH-1000XM6 的整个耳机外壳是一体成型的,腔体上没有可见的合模线,视觉一体性很强,初次看到这种造型总会让我联想到那种工业用的专业被动降噪耳罩(笑)。至于其外壳下侧的按键也得到了改善,开关配对键改为了圆形,区别于上方的多功能键,在盲操时更为顺手。

    可以看出,虽然 WH-1000XM6 的整体设计依旧延续前代,但针对诸多方面均进行了改善和升级,其中的折叠结构回归和磁吸收纳包对于体验层面的加分尤为明显,在如今外观小改一波就是新一代的风气下,WH-1000XM6 还能给到用户这么多新的惊喜算是一股清流了。


    丨顶配的硬件规格,旗舰该有样子

    当我们谈及主动降噪技术,想必其底层的技术原理你应该在各类评测内容或者科普视频里有所了解,本质上的主动降噪就是对于噪音信号的反向抵消,从而达到听音环境的静谧性。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既然主动降噪技术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那为什么不同产品之间的降噪效果却有着不小的差距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我们只需要将主动降噪的全链路实现过程做一下拆解便能够知晓影响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既然,主动降噪的本质是对噪音信号的反向抵消,那么首先耳机得获取到足够准确的噪音信号,然后针对获取到的噪音信号进行分析解码,最后基于分析完的结果进行反向信号的生成与处理,那么「获取噪音」、「解析噪音」和「抵消噪音」就是主动降噪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这些步骤完成的质量便会直接影响到一款降噪耳机的实际降噪效果。

    那么,如何保证更高的完成质量呢?答案很直接,那就是用上更好的硬件。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想要实现更优质的降噪效果,更高规格的硬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头部品牌的旗舰级别头戴式降噪耳机价位段均在 2000 元以上,高售价的背后是更高的硬件成本。其实对应到我们上面所说的三个关键步骤,「获取噪音」是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要求,而「解析噪音」和「抵消噪音」是对于芯片算力的要求。

    我们回到 WH-1000XM6 上,其搭载了由 12 颗麦克风组成的麦克风阵列,单边有 4 颗分别位于外部的上下左右做前反馈,另外 2 颗位于耳罩内部做后反馈,这些麦克风负责采集外界的声音信号,通过在不同位置布局也可以更为精准的实现信号的获取。其实从降噪耳机的设计原理来说,12 颗麦克风的阵列组合基本已经到了硬件规格的天花板了,如果再增加麦克风数量会因为腔体内部空间有限使得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过近,从而产生一定的声波干扰和电磁串扰,降噪效果说不定是负优化。目前市面上我知道用了 12 颗麦克风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只有 WH-1000XM6 和 Bose 的 QuietComfort Ultra,所以为什么它们是第一梯队选手,原因应该不难猜了吧。

    既然获取到了噪音,那么下一步就该进行处理。如果你对于索尼降噪系列的产品颇为熟悉,那么应该对他们采用的方案不会陌生。这次的 WH-1000XM6 搭载了全新设计的 HD 降噪处理器 QN3 以及高性能集成处理器 V2 芯片,其中的 V2 集成处理器芯片在此前的 WF-1000XM5 上已经亮相,而 QN3 降噪 IC 则是首次落地于量产产品,对比上一代产品所搭载的 QN1 实现了约 7 倍的运算速度提升,配合上耳机自身的 12 颗麦克风,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噪音信号且实现迅速的环境降噪优化效果。

    不同于 Bose 或者 Apple,索尼在降噪方案上的升级迭代一直推崇以专用的降噪 IC 的方式进行,本次索尼特别开发的 HD 降噪处理器就是专门用于解决噪音信息的运算和处理,为耳机本身的降噪处理链路提供了更好的算力支持。

    通过实测也确实能够体会到 12 颗麦克风 + QN3的强悍降噪效果,对比降噪表现已经非常出色的前代 WH-1000XM5 也依旧能够让你感知到性能层面的提升。譬如,处在 45 分贝的日常环境下,戴上 WH-1000XM6 后能够立刻将你从中抽离出来,仿佛直接处在一个极为安静的房间之中,而来到嘈杂的街道里,此时的声音基本在 70 分贝左右,戴上 WH-1000XM6 已经能够消除其中绝大多数的低频噪音,而身边喧嚣的人声则变得非常遥远,你可以听得到,但与你之间总感觉隔了几堵墙一般,有一种在家休息时听到楼上邻居交谈的声音,具体在说什么可能并不清楚,只能感知到隐约的话语声。很明显,在中频噪音和低频噪音的降噪处理上 WH-1000XM6 相比前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极端嘈杂的环境下也完全能够给到你非常安静的听感,如果你再播放一首歌,那么你将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只会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值得肯定的是,得益于优秀的佩戴人机设计,WH-1000XM6 的被动降噪做得很好,即便是不开主动降噪,基于自身耳罩密闭性的被动降噪已经能够屏蔽掉大部分日常的环境噪音,这对于主动降噪技术难以处理的高频噪音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优秀硬件下的主动降噪与出色人机设计下的被动降噪的结合,才是 WH-1000XM6 带给用户最佳降噪体验的秘诀。

    除了更为出众的主动降噪效果外,WH-1000XM6 另一个让我觉得惊喜的就是它的环境声模式,或者说是通透模式。由于自身在麦克风阵列上的升级,WH-1000XM6 对比前代在环境声的获取上有着更加自然的听感效果,在开启环境声模式时,纯凭借听觉你甚至都很难分辨自己是否戴了耳机,只有当自己说话时才能感知到细微的差别。这种极其自然的环境声获取也让 WH-1000XM6 的智能免摘功能变得更加舒心,一旦识别到对话场景,环境声模式便自动切入,仿佛有个智能助手帮你把耳机摘了下来,精准的环境声拾取也不会让你感觉与对话者之间有着一层薄雾,听感上自然且通透。

    论降噪实力 WH-1000XM6 无疑是目前绝对标杆级别的选手,过于强悍的降噪表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存在性能过剩的,这时你便可以调节它的降噪强度来适当配合所处的环境。与前代相似,WH-1000XM6 的环境声模式依旧支持了 20 级的可调强度,基于当前环境你可以手动选择期望的等级,不止如此,这次其还新增了自动环境声音功能,该功能可以自动检测周围环境声且动态调节环境声模式的等级,完全将耳机的降噪能力智能化。

    而说到「智能」这个点,这里只是 WH-1000XM6 智能化的冰山一角。


    是索粉熟悉的智能化

    在 AI 大模型普及化的 2025 年,是个硬件产品都会基于 AI 再诞生点新的功能出来,这次的 WH-1000XM6 也不例外。 不过从体验层面来说,WH-1000XM6 的智能化依旧没有脱离索尼最初设想的耳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

    还记得 2018 年索尼推出的 Xperia EarDuo 吗?我认为这款产品就是索尼最早量产化的「智能耳机」代表,其中很多关于智能化的设想你在今天的索尼耳机上依旧能够看到延续性。从智能化交互的角度来看,WH-1000XM6 依旧秉承着该系列优良的交互逻辑,如果你是索尼降噪耳机的用户,那么像是「智能免摘」或者「佩戴感应」应该都是非常熟悉了,同样在 WF-1000XM5 亦或是 LinkBuds Fit上的诸多智能化功能目前也完善在了 WH-1000XM6 上,譬如「头部姿势控制」、「语音控制」、「Auto Play」和「自动环境声调节」等等,考虑到内容篇幅这里我也不再过多赘述,重点谈一谈 WH-1000XM6 的智能化到底带来的是什么体验。

    若想体验到 WH-1000XM6 的完全体,那么下载索尼的 Sound Connect App 是必选项。通过该软件你可以更为个性化的设置耳机的功能,若你期望将 WH-1000XM6 变成一个懂你的产品,那么「自适应声音控制」是强烈建议打开的功能。不同于此前的产品,这次索尼把软件界面进行了迭代更新,底栏新增了一个「场景」菜单,而这个菜单本质上就是依托于「自适应声音控制」所扩展的智能化场景界面,它的核心逻辑依旧是基于用户的当前状态来更改适合的降噪模式,以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适配。不过,这次的 WH-1000XM6 把「Auto Play」和「信息播报」均融合其中,使得整体的体验流程更加完整。

    想象一下吧。早晨需要坐地铁上班的你,出门时戴上 WH-1000XM6,进入到安静的降噪模式下耳机内自动开始播报「早上好,今天是 2025 年 5 月 16 日」,你无需任何操作,自己喜欢的音乐便随之而来,走路到地铁的路上,耳机的降噪强度并不会开到最大,一方面只削弱了让人烦心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你仍然可以听到周边的环境声。走到地铁站,看到便利店便想去买份早餐,无需摘下耳机,对着店员说话便自动切入环境声模式,此时你清楚地听到了周围的声音,也和店员顺利地确认了早餐的数量,付款后耳机又回到了降噪模式,音乐继续播放着。等坐上地铁,识别到周围的环境噪音加剧,WH-1000XM6 的降噪强度加大,外面声音分贝的变化对于戴着耳机的你来说并无感知。路上同事突然发来了信息,耳机直接自动播报信息里的内容,你不需要特意拿出手机也能够知晓。来到公司,你摘下耳机,音乐也自动暂停,折叠好耳机后放入收纳包中,耳机便自动关机,而你全程只做了两个动作。

    发现了吗?在上面这段场景里我用了很多次的「自动」。这其实就是索尼对于「智能耳机」的设想,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中,在每个需要你动手的瞬间完成「自动化」。你甚至可以通过地点的注册和时间段的设置,让 WH-1000XM6 的智能切换变得更加精准,更为符合你的生活状态。


    最后的一些碎碎念

    写到这里,文章的字数已经超过了 5000 字,但关于 WH-1000XM6 还有不少没有提及,比方说音质。

    从发声单元的规格来看,WH-1000XM6 的 30mm 碳纤维动圈单元应该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改善,基于官方的信息,其全新设计的单元在音圈内部设置了多个孔洞用于平衡前后腔气压,从而提升高频的延展性,加上全新的降噪处理器 QN3 和集成处理器 V2 针对数字信号的优化处理,因此整体的声音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声音风格层面来说,WH-1000XM6 是偏中下盘的音色趋向,听流行乐氛围感很足,但并不会过于强调低频的存在感,而是通过较为浑厚的声音线条来表达音色上的饱满。从听感上来讲,WH-1000XM6 的声音是耐听的,人声部分位置适中,刺激感比较少,属于比较熟悉的「索尼流行向」调校。至于蓝牙编解码协议上不用多说,索尼自家的旗舰耳机自然首推 LDAC 连接,目前大部分的 Android 旗舰机型都支持 LDAC 了,在声音细节的表现层面会更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 WH-1000XM6 在声学玩法上做得愈发专业化了。在 Sound Connect App 中,EQ 均衡器的可调段数被增加到了 10 段,与 Walkman 产品保持一致,你可以更为细腻地调节耳机的声音风格。如果对 EQ 比较陌生也没事,App 中的「个性化智能均衡器」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帮助你找到那个最合适的风格。

    至于音效层面,WH-1000XM6 也有了不少新玩法。你可以在 App 中选择对应的「聆听模式」,默认的自然就是「标准模式」,而另外的「背景音乐」和「电影」则是满足特定场景下的特殊音效处理。前者有点像是将音乐的声场模拟成某个环境,让你在听歌时有一种在咖啡厅或者房间里的感觉,音乐不会过于靠近你的耳朵,而是作为一种氛围音乐包裹着你,我自己还蛮喜欢在工作时开启这个模式,这样音乐不会过分干扰到我的思路而且还给到一种惬意的听觉感受。至于「电影模式」,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基于索尼 360 Reality Audio Upmix 技术下的空间音频算法,可以将双声道的音频上混至多声道,提供更有环绕感的声音体验。其实目前空间音频这块做得好的也就两类,一类是用杜比全景声的诸多音频品牌,另一类就只有索尼自己了。

    索尼应该是目前鲜有的既有唱片业务又有空间音频自研技术,还有音频硬件的全链路企业了。得益于这种先天性的条件,其耳机产品在空间音频方案上有着诸多的优势,WH-1000XM6 的「电影模式」给到我的听感确实很有临场感,有一种打破屏幕进入到电影世界内的感觉,声音的方向不局限于一个点,而是多方面发声。老实说,我个人其实并不习惯于开启类似杜比音效这样的功能,但 WH-1000XM6 是个例外,我很推荐各位在观看电影时开启「电影模式」,聆听体验确实与众不同。

    是时候该做一下总结了。

    作为一名体验过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降噪耳机的人来说,WH-1000XM6 依旧给了足够的惊喜。如果仅仅只是性能层面达到现阶段的天花板,那么我可能并不会为此惊讶,因为这是作为行业降噪标杆品牌应当做到的。我所惊讶的是,WH-1000XM6 是一款表现相当全面,近乎没有短板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不只是旗舰的性能,还能做到结构的优化、收纳的创新、智能的体验和音质的提升,索尼显然没有满足于当下的降噪成果,也没有保守地小幅度更新迭代产品,而是直接将他们目前理想中最好的头戴式降噪耳机推出市场。标杆,亦是如此。

    我们再回到标题:索尼 WH-1000XM6 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如果可以,我愿意去掉「可能」二字。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 引领开创数字新未来——北京 InfoComm China 2023展会专题报道
    • 2022视听行业高峰论坛 视听行业金孔雀“开屏”揭榜了
    • 2021 SIAV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展会_联合HiFi专题
    • 2019年视听行业大型活动之走进企业(西安)
    • SHARP/NEC工程机新品尊享会在京举办,共襄光影盛宴
    • 聚力同行 共谱新篇|2024年SHARP/NEC渠道大会圆满召开
    • 2022视听行业高峰论坛 视听行业金孔雀“开屏”揭榜了
    • 声名远扬——森海塞尔EW-DX新品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