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暑热尚未退去,中国音乐产业却已下滑到冰点——刚刚汇总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实体音乐销量(唱片)继续大幅下挫,与上一年相比,唱片销售额下挫近40%,降至1.3亿元。从现有数据看,今年唱片销量会下滑得更严重。音乐产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风起云涌的各类音乐节似乎成为救命良药,然而想用这剂药“治病”还要使用得当。
7年进入良性循环
“迷笛”是国内大型露天音乐节中长青不败的品牌,2000年5月1日开始,2002年的第三届从室内艰难地挪到了户外。于是,2004贺兰山中国摇滚光辉道路音乐节、2005格根塔拉草原音乐节、2007鄂尔多斯草原音乐节、2007丽江雪山音乐节等大型户外音乐节相继举办。在北京,除了一年一度的迷笛,又增加了绿色北京露天音乐节、北京流行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迷笛爵士音乐节等种类众多的露天音乐节,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不甘落后,音乐节出现了“大跃进”局面。
除了舞台上充满创造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摇滚乐,舞台下的蓝天、阳光、草地、足球、吉他、非洲鼓、朋友、笑脸、奇装异服、休闲打盹……这些共同构成了迷笛自由自在的整体气质。2007年“五一”长假的海淀公园里,5个舞台、100支乐队、超过8万人次的观众,显然已经有了中国的伍德斯托克的味道。众多的摊位商铺和赞助商,巨大的观众群带来的门票收入,为所有音乐节树立了一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榜样。
在硬件设施上,在2003年,其演出设备——灯光音响就已经开始达到大型商业演出的标准。2004年迷笛开始尝试有偿演出后,观众人数不但没有锐减,反而逐年呈几何数量增加,而演出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设备逐年升级,音响效果使人觉得物超所值。2007年,迷笛音乐节分设了5个舞台,每一个舞台都由一名制作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音乐经理(或者称音乐总监),比如主舞台的肖楠和实验音乐舞台的颜峻,一个是前眼镜蛇乐队的主唱,一个是多年热衷于创作实验音乐的乐评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管理经验,可以在技术上把握整体音响效果,并处理各种演出中的技术类突发事件。这样,就使音乐节得到了基本的品质保障。
票价制定的合理性与否也是音乐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音乐节的套票价格一般是占他们月平均收入的1/15,这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造成音乐节的恶性循环。我国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则占人均月收入的1/8,甚至更高。迷笛则到现在一直坚持50元的低价。较高的性价比吸引了观众,这些观众成为迷笛的忠实拥趸,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迷笛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摇滚音乐节,商业机会随之而来就成为必然。2007年的迷笛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大品牌加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户外音乐节已进入盈利期
“国内户外音乐节已经进入了盈利期。”音乐人黄文华表示,“如今,国内一届有品牌的音乐节收益至少是200万-500万元,按照一年举办10场品牌音乐节来算,光音乐节本身的收益就在2000万-5000万元。这一数字不包括音乐节带来的旅游以及衍生品的收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赞助音乐节,比较常见的有汽车品牌,如大众、奥迪等,饼干、饮料等快消行业,服装品牌、乐器、灯光、音响等品牌进行全程赞助,也为主办方省了一笔经费。
爱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张志远对记者表示,户外音乐节从过去的迷笛音乐节一枝独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唱片业的不景气促成现场音乐的发展。现在的户外音乐节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像张北音乐节、朝阳音乐节等,对当地旅游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部门意识到这是很好的娱乐方式,比办“同一首歌”实惠,而且音乐更丰富。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与音乐节的签约时间都是10年。
音乐节“山寨”多、品牌少
每年迷笛音乐节,迷笛校长张帆最感心累的不是音乐节那几天——那些程序他已经驾轻就熟,而且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管理团队在打理,而是表演乐队的选择工作。太多乐队希望有机会面对观众,即使2007年的迷笛已经增加到5个舞台、100支乐队,还是要忍心割舍掉相当一部分很优秀的乐队。“音乐节太少了,乐队演出的机会太少了。光有一个迷笛远远不够,应该多一些音乐节,至少在北京,应该每两个月就有一次大型露天演出的机会。”张帆感慨道。
“但现在的户外音乐节是‘山寨’多、品牌少。”十三月唱片投资人卢中强对记者直言,有品牌的户外音乐节最多不超过10个,数量激增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竞争,最好能从各自为战的竞争到合作关系。最多有20%-30%的音乐节盈利,而且,音乐节的成功举办最多能改变20支乐队的生存状况。门票收入一直不太乐观,音乐节的形式、质量还有待提高,以往一堆乐队露营的形式已经让观众腻了。
与欧美国家相同,国内户外音乐节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门票、赞助。不过,音乐节的赞助还处于初级阶段,门票收入其实也不多,主办方更多是为打出各自音乐节的品牌。著名作曲家王宁表示,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政府投入加大,钱不是问题,但好作品少是问题,户外音乐节不少,但有多少歌曲能留下呢,创作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缺少策划、市场细分
“音乐节成功举办的关键是操盘团队要好,国外大型音乐节会设立专业策划团队,分工明确,非常专业,而且大部分都是义工。同时,要有市场细分,欧美、日本音乐节就会细分音乐环境。”德国音乐人Joaquín Marro认为,音乐节似乎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留意这个音乐市场。但因条件所限,中国音乐节规模上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即使是贺兰山、草原这类已算大型的户外音乐节,也只是连续举行几天,场内只设一个舞台。至于室内音乐节,国内更是从未实现同时举行数场演出。所以,中国的音乐节还仅仅是起步阶段,体现不出流动的特性,更不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节日的狂欢气氛。
“在国外,参加音乐节是一种很平常的休闲生活方式,英国、美国、挪威、瑞典,每到夏天,都会有无数的大型户外音乐节举行,最著名的有英国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以及美国的蒙特勒爵士音乐节。”Joaquín Marro说,国外的音乐节一般分为露天和非露天两种,露天的都没有座位,门票不分三六九等。在这类音乐节上,无论你是比尔•盖茨还是乞丐,待遇都一样。这类户外音乐节一般规模超大,场内设有多个舞台。除了露天音乐节以外,音乐节还有另一种形式,例如挪威、瑞典的爵士音乐节,就是同时在很多个酒吧等室内场所举行,持续一个多星期。通常爵士与古典音乐节都会选择在室内举行,但无论是露天的还是室内的,都可以统称为流动音乐节,因为观众都会奔走于各个舞台或酒吧之间,选择自己想看的演出。
Joaquín Marro认为,目前中国从主办方、策划人到赞助商的整个系统还没有形成。主办者不知道音乐节还可以有很多外延的内容。国外的音乐节,除了音乐以外还会有很多好玩的配套内容,例如在场内设有酒吧、咖啡馆,让观众玩累了可以有个地方歇脚。在演出的同时,台下还会举行一些音乐论坛,大家可以自由参与。另外,还会开辟一些区域,提供给年轻人进行篮球、极限运动等与音乐节相关的表演或比赛。例如在蒙特勒音乐节上,会有一艘游船让观众和音乐家一起到湖里游玩,进行交流。
更多相关: AV集成
文章来源:音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