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
有一种设计叫“极米”
  • 成都市极米科技
  • 2019.9.12  
  • +关注
  • 前段时间,极米play获得了2019年美国idea设计奖,而在此之前,极米已经获得了包括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以及日本good design在内的21项国际大奖。伴随着将idea收入囊中,极米也成为了业内首个实现世界四大工业设计奖大满贯的品牌。

    相较于只有短短5年多的发展史,这着实值得骄傲。然而,即便获得了如此多业界的肯定,极米仍然很清楚未来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高光之后是团队的思考和总结。关于产品设计,究竟做对了哪些?未来将去到哪里?极米一直在思考为行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可能性。

    如何设计一款大众都能接受的家用投影,这是5年前极米成立时的第一次思考。

    彼时的投影仪作为一种功能相对单一的商业和教学工具,鲜少在家庭场景中出现,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长久以来没有任何改变。传统概念里的投影仪,造型本身带着浓浓的“工具”属性,与家居氛围格格不入,自身功能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家庭影音娱乐的需要。越沉闷的行业,越期待变革。

    极米并没有否定之前的产品形态,只是当使用者和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知道,是时候该有一些新的元素出现了。

    纵观整个设计史,出现了诸如尼佐里的有机现代主义、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让·杜布菲的原生艺术、盖里的解构主义等一系列自成一派的设计风格,但无论怎么变化,极米始终坚信,产品设计不完全等同于艺术,它除了带有设计者个人对设计和美的理解,更多的是需要服务于众多使用者的。也许,当时还没有一个词能完整概括极米自己的设计理念,但确定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之后,极米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取舍。

    在极米的设计部,目前仍收藏着当时留下来的许多产品设计手稿,当回过头去再次翻看时,有很多方案现在看来依然很不错,甚至类似造型的产品也陆续在市面出现了。精彩的设计很多,但极米最终选择了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抢眼的方案,因为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服务”,只有收敛锋芒才能让用户更加享受使用过程。

    极米首款量产产品z3以尽量简洁的直线勾勒出机身,仅在倒角处辅以圆滑的曲线。整体观感流畅而简洁,与同时代的投影相比已经有云泥之别。这种差别最大的感受是当你将产品放在家中时,氛围极其和谐,它不像冰冷的工具,也不似华丽的摆件般扎眼,更像一个和主人志趣相投的好伙伴,为使用者带来大屏影音的快乐。

    延续着这一“非侵入式”的基本思路,极米继续着更多的探索,并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款新产品:极米z4x。极米z4x在z3长方体外观的基础上融入了黑胶唱片的元素,如同设计师户田祐希利般,将家居生活中似近非近的功能和形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家居化”演绎得更加极致,上市之后几乎引爆了整个家用投影市场。不知不觉中,极米在投影产品上将音响属性显性化思路也初露头角。

    在极米之前,几乎没有投影仪会在“声音”上下功夫。而极米认为声音作为影像的伴生体,应该与画面具备同样高的地位。在做h1时,光机亮度和分辨率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光机的尺寸和散热需求也相应增大,加上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听感,产品的音腔也不得不增大。到底是增大体积保证音质还是压缩体积保证便携,我们需要抉择。

    当不同需求导致功能设计产生矛盾时该如何平衡,如何挖掘出用户真正的痛点,这是极米面临的第二次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极米决定回归用户,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开始从论坛、核心用户讨论群等线上渠道收集大家的想法,想弄明白小体积和好音质哪个对于用户来说更加重要,虽然结果是更多人选择好音质,但数量上暂时还不是压倒性的。于是我们思考,网络的沟通渠道毕竟存在局限性,接受调研的用户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能把潜在的需求准确表达出来,于是极米的产品团队登门拜访了全国各地的众多用户,与他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产品使用体验以及改进意见,收获了更多也更加真实的想法。结果与线上的结果相同,绝大部分线下用户也倾向于选择好音质。于是我们终于下定了决心,那既然要做就做到极致,极米与极负盛名的专业声学品牌哈曼卡顿一起合作完成了h1的声学部分。

    不过,面对的实际困难远比想象中大,震撼的音响效果带来的轻微机震也会在大屏画面上被数倍放大,即使对于在声学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哈曼卡顿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只要不妥协,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和哈曼卡顿的成百上千次尝试,终于以发声单元悬空的方式,配合多种减震材料和巧妙结构设计解决了机震问题。表面细密孔洞,在有效引导音波的同时,还起到了加强散热的作用。由于出色的声学设计,h1的体积虽然不可避免地变大,但正是由于h1在用户需求与产品呈现之间所努力达成的平衡,使得最后的调和不但没有变成妥协,反而成了一种创造性的融合方式,兼顾了体积和音质,也使得h1成了一代经典设计,随之迎来了无数的模仿者。

    h1之后,业界看到了设计的力量,看到了设计对业界带来的新生希望,于是纷纷将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希望通过不同和“超前”的设计使产品吸引眼球并“脱颖而出”。设计突然成了产品最优先的属性,在这一点上,极米看得更加清楚。“比起盲目跟风地创造新的东西,发掘真正优秀的设计并让它们得以延伸可能更有意义。”设计并不刻意追求新奇,它是以实现优秀的功能体验为前提,由使用者、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巧妙融入新东西而带来不断的突破和惊喜。

    从h1一直到h3,从z3到z8x,同时还包括play系列、极光系列都很好地沿用了一套历久弥新的设计语言,只作出带有对设计新思考的调整。乍一看似乎变化不大,相比后来模仿者其高明之处似乎也没那么明显,但是只需再稍加感受,就会发现极米的设计是最协调和舒适的,这种协调舒适不仅存在于视觉层面,更存在于使用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体验。极米将自己独特的设计“编码”贯穿在整条产品线中,用户在日复一日的“解码”过程中,除了不断强化的审美认同,还有不经意间发现精巧设计的惊喜。

    比起超前和跟风,隽永和进化更加重要,这是极米进行的第三次思考。

    长久以来,厂商设计产品一直是以实现单一功能,满足用户某方面需求等相对单一的目的作为设计诉求,直到今天逐渐意识到应当建立和用户之间更加多元的联系,这是一个产品观念上的巨大变化。随着消费和产业的升级,当下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早已进入了追求产品美学,情感联系,倒逼厂商进行无数次“再设计”的时代。

    在这样的过程中,极米进一步发现产品设计的目的是在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给与使用者最大限度的自由。例如极米最早推出的滑动开机设计,推开镜头盖,投影自动开启,把打开镜头盖、开机两步动作合为一步,不仅省略了操作步骤,更是通过设计省去了用户查看说明书的时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再比如最新推出的rs pro,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用户连接方式。它跳脱了传统的开机,观看线性使用流程,将产品的使用由一维扩展到了多维空间。分离式的遥控设计,摆脱了空间的束缚,用户能在任何喜欢的位置以任何喜欢的姿势遥控rs pro。传统的遥控器是单一的纵向上下运动的按动操作,而rs pro则是将纵向z轴的击发距离降到最短,只采取触摸的方式,同时将横向xy两轴的操作统一为围绕纵轴的圆周运动,在触控这种相对虚无的触感上使用实体旋钮的按键作出最完美的互补,同时阻尼的微妙调教极大提升了控制的真实感和掌控感。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rs pro全新的交流方式,真正把产品的自由使用权完整交给了用户。

     

    这一理念不仅运用在产品外观设计上,同时也贯穿在整个功能体验中,我们一直在探寻一种最简单最自然的交互方式。无论是3d手势操控、语音操控的加入还是历经无数次迭代优化的gmui,都在为找寻出产品与人更自然的连接方式而努力。而伴随着h3的推出,这项探索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全新的“无感对焦”和“全自动梯形校正”让任何一位使用者对于投影的使用几乎变为零门槛,因为你再也不用去管什么是“调焦”、什么是“梯形校正”,把h3随意一放,打开就是清晰方正的画面。

    在全新技术的变革下,产品不仅是功能的承载,更是设计思维与生活,情感交互碰撞的集合体。极米的成就在于系统地将对产品的使用和生活习惯交融在了一起,以一个超脱线性思维的设计者、陪伴者的的角度重塑产品。极米希望保持产品的活力,给与每一个产品不同的生命,与不同的用户交流观点和习性,这些最终都成为极米设计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极米的角色在转变,我们不是一个“产品”的提供者,更像是引导者,让用户对它的作品作出不同的解答,与用户交流,共同生存,共同生长。这是极米正在并且仍将继续的第四次思考。

    从z系列、h系列、play系列到极光系列,极米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尝试,逐渐形成了对于设计更完整的理解,我们要做“纯粹”的设计。这源于极米对用户的了解和与用户共生共长的理念,每一款极米的产品都源自极米对用户日常生活的审美方式、生活习惯、使用场景的洞察和体悟,只有先打动自己的产品,才能为用户带去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体验。极米的纯粹,是实用性和美感的微妙平衡,是体现在产品外形、材质、体积、功能中的精心打磨。更重要的是极米与用户相互交流,共同生长的情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