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罗诚电子有限公司
昕影跟您谈功放的起源与发展史
  • 广州市罗诚电子
  • 2020.11.25  
  • +关注
  • 第一早期的晶体管功放、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使晶体管放大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从有了晶体管,人们就开始用它制造功率放大器.早期的放大器几乎全用锗管来制作,但由于锗管工艺上的一些原因,使得放大器中所用的晶体管,尤其是功放管性能指标不易做得很高,例如,共发射极截止频率fh的典型值为4khz,大电流管的耐压值一般在30v一40v左右.这样,放大器的频率响应也就很狭窄,其3db截止频率通常在10khz左右,大大影响了音乐中高频信号的重现.再加上功放管的耐压、电流和功耗三个指标相互制约,制作较大功率的 otl或ocl放大器不易寻到三个指标都满足要求的管于,所以不得不采用变压器耦合输出.变压器的相 

    移又使电路中加深度负反馈变得很困难,谐波失真得不到充分的抑制,因此这一时期的晶体管放大器音质是很差的.“还是胆机规声”,这种看法的确事出有因。

    第二、晶体管功放的发展和互调失真,随着半导体工艺的逐渐成熟,大电流、高耐压的晶体管品种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功率放大器采用了无输出变压器的 ocl电路或 otl电路。 最初的大功率 pnp管是锗管,而npn管是硅管,两者的特性差别非常显著,电路的 对称性很差,通过小功率硅管 q1与一只大功率的 npn硅管q2复合,得到一只极性与pnp管类似的大功率管,降低了电路因对称性差而招至的失真. 到了六十年代末,大功率的 pnp硅管商品化的时候,互补对称电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元器件的进步使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技术指标产生了质的飞跃,在主观音质评价方面,也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晶体管功放的看法,无论是在厅堂扩音、电台节目制作还是家庭重放,晶体管功放都被大量地采用,首次在数量上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了电子管功放.在商品化的晶体管扩音机中,相继出现了一些摧琛夺目的名机,如 jbl的 sa600, marantz互补对称电路model15等等。 瞬态互调失真的提出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七十年代,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史中出现了一件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这就是瞬态互调失真 (transient lntermodulation)及其测量方法的提出。

    1963年,芬兰 helvar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制作一台晶体管扩音机时,由于接线失误,使电路的负反馈量减少了,后来却意外地发现负反馈量减少后的音质非常好,客观技术指标较差,而更正错误以后的线路尽管技术指标提高了,音质反而比误接时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同一工厂的 mr.otala的重视,之后,他对此 

    进行了悉心研究,于1970年首先发表丁关于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瞬态互调失真(tim)的论文.至 1971年,otala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就 tim失真理论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20篇,引起了电声界准互补电路人士的广泛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