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视听网 > 行业新闻 > 专业音响 > 视听信息 > 崛起之路 世博亚运引爆音响品牌战

崛起之路 世博亚运引爆音响品牌战

中国视听网资讯 更新时间:2010-10-28 9:47:41  编辑:臧成  [ ]     手机访问

   中国的音响企业在多媒体音箱这一块已经占据主力地位,目前正在向高端攻城略地,如在世博亚运等尖端项目上,中国的专业音响民族品牌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和发展潜力,业内甚至有人惊呼,“专业音响民族品牌站起来了,足以媲美国际顶级品牌”、“民族品牌把国际品牌PK下台了”等等令人无比振奋的口号。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了展示真实情况,记者通过采访全国众多具有较大规模资质的经销代理商以及协会专家学者,解读他们眼中专业音响行业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全面PK:  

  OEM与自主品牌的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中国专业音响行业先后经历了虚幻的繁荣期和残酷的调整期。直到现在中国专业音响企业还是一边从事OEM代工一边输出自主产品这样靠两条腿在走路,在这互相矛盾的岔路中不知该如何抉择。

  鸿锐多媒体影音科技工程公司袁农经理在接受慧聪网采访时表示,“厂家除了做OEM之外,更应该做自己的品牌。毕竟OEM不是稳定的收入平台,如果有人提供比你更优惠的服务,那可能下次别人就不找你了,OEM不是永久的战略。在市场使用上,如果从甲方的需求来讲,他们需要的是保证以后的效果,想要一些好的品牌。但实际上国内的很多品牌,既能满意他们的需求,而且价格还更加优惠,性价比更高一些。像我们合作的广播产品,迪士普的产品欧特华,质量非常好,厂家还提供三年的质保。专业音响方面,我们做的是唐朝的品牌。很多国内厂家不敢说自己是中国的品牌,但唐朝音响这样一个时间不长的品牌,敢于用中国名字,而且在我们使用过之后,各个效果都还不错。国内自主品牌市场空间很大。”

  郑州韵声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张爱明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国专业音响企业的制作工艺,主要从事的是外包装。最弱的地方在于设计以及研发投资,很多工厂都是靠一二个研发人员在那里摸索。这和其他行业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以前是做软件的,像我们国内的金蝶用友软件企业,他们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有几百个人的。但是我们国内的音响制造行业,就算是去很大的厂,研发人才都是非常少的。我在东莞和广州呆过八年了,像番禺这边的厂,要找出一二个研发人员都很难。主要都以模仿为主。国外的品牌都是以设计好的东西交给你生产,它不会把整个设计工程交给你,你学到的是外形的东西,内在的东西比如像试验环境、测试仪器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花钱,设计环节是非常薄弱的。很多国际品牌都是持续性的,一年可能就推出几款产品,你可能这一款仿得很好了,但别人声音更好竞争力更强的产品又出来了,你要重新抄袭又得研究上大半天。而如果你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当一批产品在卖的时候,另一批又可以研发出来了。抄得了一时,抄不了一世。”

  正如行业的经销商与专家所言,专业音响行业已经具备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客观条件,集中力量进行中国自主品牌的打造才是行业发展的正道。

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杯酒之交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全球音响70%产能的制造型企业,其中大部分没有自主品牌,完全依赖代工出口。企业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微乎其微,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占到总产值的5%-15%。

  袁农先生也说到,“我觉得在广东这个地方,产业链非常发达。可能一个业务人员和一个技术人员,头一天喝了一顿酒,第二天他们就有可能一起开起一个厂子,很容易就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入行的门槛比较低。如果一味的模仿,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一定不会很好。反过来说,咱们也不排除有一些想从事这一行的人,有可能从小开始一点点做起来的。如果能够把利润拿出一小部分来进行研发,这个钱不会白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行业中走得更远。”

  中国企业不缺乏市场基础,但人才和研发一直和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谈到这个问题,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副馆长陈俊宝先生也深有感受,“目前国内电声的专业开设得非常少,仅有清华大学与物理研究所等几家有这个课程。像飞船、火箭都是我们自己研发且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但是专业音响行业真正搞研发和开发的人才太少了,而销售人员却非常多,太过于强调促销了。过去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说过,要注重领导、工人和各方面技术人员三结合,这在各个行业都是放之皆准的规则。”

  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欠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音响产品同质化,目前中国现有音响品牌多达上百个,绝大多数不被所知。产品同质化带来竞争的无序和混乱,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是目前国产音响行业的现状。市场竞争不规范降低了产品交易效率,“劣币驱良币”式的发展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

  短跑与长跑的品牌经营理念
  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剧增,在介于民用和专业之间的地带,如KTV、音乐吧等强大的市场在支撑着民族品牌的生存。但是很多企业也因为这眼前的利益,放弃更高端的市场,以现实为主把钱赚到口袋最重要,品牌经营不能持久。我们国内的企业习惯于短跑,追求一时的优势,把更多的资金投放在市场营销上面。而国际品牌习惯于长跑,长跑不在意一时的领先,更注重长久的坚持。

  “头大脚轻”的发展套路,使得国内品牌在市场推广上困难重重,湖北省京剧院音响师赵昆先生说到,“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在市场拓展上的异同之处,分为二种情况,一些国际品牌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还没有被市场熟知,那么它的推广方式和民族品牌在市场拓展方面很像,选择总代制和分级代理,上面是一级分销商,下面是总代和省代,再发展地区总代,这样的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高效的。而另一种情况,其他一些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品牌,它更多的是由用户来定单的模式。宣传方面只是召开一些区域性的产品发布会,以及在一些像慧聪网这些的知名媒体上做品牌推广,而不需要像国内企业那样要去各个基层去做具体的产品促销活动,因为它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

  品牌的塑造与市场的覆盖本是互相依附的关系,而国内企业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上犯下战略性的错误,只重营销忽视品牌,同时也让国内产品更难得到全面的推广。

语言扩声与艺术表现力的鸿沟
  不可否认,国内一批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企业率先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近些年,我们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大型工程项目上,都可以看到民族音响品牌开始崭露头角,以往国际品牌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但这是否意味着国内品牌已经和国际知名品牌不相上下?

  陈俊宝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08年北京奥运以前,国内的场馆建设基本上都以国际品牌为主,而现在大多数都使用了国内品牌。但数字调音台方面还是使用国外的产品,像YAMAHA调音台就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国内在这个产品上差距还比较大。实际上来说,锐丰的鸟巢系列音响并非锐丰音响真正的实力水平,而是针对奥运会并借鉴国外产品而专门设计的。它其实上已经超越了锐丰音响本身的水准,是锐丰其他系列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国内的品牌,单做语言扩声,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在演出方面,还达不到标准。”

  对此也有相同观点的音响师赵昆表示,“像国内品牌在承接大型的运动项目包括大型的集会等,在做语言类扩声以及音乐类重放上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高端的音乐会、巡演等商业演出上,这些对音乐品质艺术品质要求更高的项目上,民族品牌的艺术表现力就差了,还是跟国际品牌存在较大的差距。”张爱明甚至表示,“中国音响企业占据东南亚的市场还比较有可能,但欧美市场、日本市场三五年之内是很难有所斩获的。”

  在为民族品牌逐步崛起而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内专业音响产业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或难以与国际接轨等现象,对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服务体系、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的状况。中国企业要正视自身发展的不足,不要握着一个火把,就以为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更多相关:  AV集成

文章来源:网络


资讯搜索

声明: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本站的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视听网”。

网友评论

专业音响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产品导航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视听资讯 | 本站动态 | 关于中国视听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视听3G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视听网[专业版] 国际域名:www.av-china.com
版权所有 2004-2010 深圳中投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邮箱:av-china@3v.cn 电话:+86-755-33019199(十八线) 传真:+86-755-33010311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