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听网服务热线:400-6789-360
中国视听网(www.av-china.com) > 行业资讯 > 视听信息(舞台灯光) > 影像既能服务舞台,也能征服舞台?
影像既能服务舞台,也能征服舞台?
更新时间:2018-8-30 10:47:47 编辑:梦梵 文章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调整文字大小:【

将舞台剧拍摄成电影、电视或其他影像形式,或者在舞台剧中采用影像手段,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科技的突飞猛进,将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的互相侵蚀与融合,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让两者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如果说把舞台剧拍成影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就出现的现象,那么,把影像(曾广泛采用多媒体一词)用于舞台则属于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影像技术门槛的大幅降低,终于使得舞台影像彻底普及,甚至有泛滥的趋势。

电影的好处是能将每个镜头做到尽可能精细,而直播的长处则是能捕捉传递表演的连贯和气场。2012年的大银幕版音乐剧《悲惨世界》,一改以往棚里先录音的习惯,让演员在现场真唱真录音(乐队的伴奏由耳返提供),安妮·海瑟薇那段让她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唱段,是一镜到底的近镜头,可见导演意识到舞台表演的价值,并试图将之融入电影拍摄。

舞台毕竟是为剧场观剧设计的,并没有给摄影机预留空间,所以,最佳的拍摄场地可能还是为影视设计的摄影棚。而恰恰在摄影棚里,一帮美国影视工作者试图将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的融合推到极致。

部分中国观众一直纳闷:美国的电视制作那么发达,为什么他们没有类似春晚的节目?其实,美国电视网在年底通常会放映老片,如《音乐之声》和《乱世佳人》,都是年底必播节目。从2013年开始,NBC电视网开始做一个新尝试:直播一部大型音乐剧,但不是在舞台上演,而是在摄影棚。那年的第一部是《音乐之声》,注意,不是电影版,而是原来的舞台版,许多歌曲的处理跟电影版都有所不同。这次尝试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此后,NBC每个年底都会直播一部音乐剧,而其他电视网也马上跟进。这些演出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排练也很充分,但因为是实况演出,必须一气呵成,任何差错都无法靠后期剪辑来弥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有舞台演出的特点,包括连贯性和气场。

《狂飙》剧照摄影:刘佳奇

摄影棚直播舞台剧的一个里程碑,是2016年初FOX电视网播出的《火爆浪子》(Grease)。该剧在1978年曾拍摄成电影,但这回是现场直播,并且带观众。导演是以《汉密尔顿》一炮而红的托马斯·凯尔(Thomas Kail),别看他以舞台剧著称,但他有电视的导演经验,这回玩起影像来,简直到了癫狂的状态。《火爆浪子》开场的跟拍长镜头,便能震慑很多电影人,片中有复杂的场景切换(比如从卧室到梦境),有难以想象的快速换装,有以假乱真的赛车场面……原本都是直播的天敌,他却把它们变成闪光点。还有一些没有想到的意外,如其中一位扮演奔放角色的年轻女演员,直播前一天父亲去世,但此项目既没有舞台剧的B角,也不似电影可以推迟拍摄她的戏份,一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里完成,可以想象演员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本剧用了两个摄影棚,加上室外场景,偏偏直播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于是,开场歌舞临时加进了雨伞,变成了向《雨中曲》的致敬。那种应变能力,令人刮目相看。该剧后来荣获5项艾美奖。

跟现场真唱的音乐剧相比,摄影棚直播话剧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2000CBS播出的《核战爆发令》(Fail Safe)由资深电影导演史蒂芬·弗莱尔斯(StephenFrears)执导,演员阵容包括乔治·克鲁尼一众大咖。节目用了22台摄像机,为了向1964年的老版电影致敬,特意采用黑白播出,气氛庄重。如果不加以说明,多数人可能就以为是一部重拍电影,而不知道这是现场直播。

《影子》剧照

乌镇戏剧节媒体中心提供

其实,在电视初期的1950—1960年代,大量节目都是直播的,包括话剧和音乐剧,因为那时录播所需的媒介仍未成熟。但那时的直播是不得已而为之,镜头语言非常粗糙,而如今的舞台剧直播因为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媲美常规电影,因此,这一实践堪称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的完美融合。

《火爆浪子》的几个拍摄场地虽然都带观众,但最佳观赏点却是屏幕。当然,舞台和影像融合的落脚点也可以在舞台,2017年乌镇戏剧节的邀演剧目德国邵宾纳剧团的《影子》就是一个范例。该剧在舞台上呈现了一部艺术影片的拍摄全过程,并即时投影在舞台顶部的大银幕上。摄影机前的演员和摄影机后的操作人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经常被各种道具和布景挡住,因此,虽然观众坐在传统的剧场里,但最佳视点依然是大银幕,只不过这块银幕在舞台上方,而非直播到其他空间。相比之下,舞台演出更像是用于揭秘的幕后纪录片。两者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拍摄完全是电影手法,有大量近景、特写和主观镜头。跟影棚直播最大的不同是,舞台空间相对狭小,而且舞台不是为拍摄所设计的,因此操作难度要大得多,不可能展示《火爆浪子》那样复杂而多变的调度,但《影子》非常巧妙地扬长避短,选择了一个以心理独白为主的故事,把有限的舞台空间用到了极致。但从另一个角度,正如某些观众所质疑的,它似乎证明了影像不仅可以侵蚀舞台,甚至可以征服舞台。

《影子》剧照乌镇戏剧节媒体中心提供

在舞台上采用多媒体投影,这种做法早已不新鲜。像王翀导演常用的全程拍摄投影,在早年技术还不成熟时,确实显得颇为新潮,但如今很难成为亮点或卖点。影像投影用于营造气氛或者提供视觉信息,但相对于《剧院魅影》舞台设计的巧思或《狮子王》的古朴,则往往显得缺乏创意,甚至被归为滥用高科技。在这方面,田沁鑫导演的《狂飙》可谓扬长避短,把影像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六台摄影机,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拍摄并投射六个盒子式空间以及盒子前方表演区,着重于戏中戏的展示,巧妙地演绎了田汉的创作。很多流水账式的信息,借助投影便不再显得枯燥。跟《影子》相比,《狂飙》的影像并没有抢舞台的戏,而是有效丰富了舞台的魅力。

一部舞台剧可以完全不含影像元素,但如果影像占据了绝对优势,那它还算不算是舞台剧?比如放映默片采用现场乐队伴奏,这属于舞台艺术还是影像艺术?有些国家对外国电影的配音是现场真人版的,而非录音;如果这个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呢?美国有些主题公园的N维电影,会穿插一些真人演员,比如银幕上在打斗,银幕前的舞台上或者观众席也有演员在打斗,目的显然是增加现场感和逼真感。

如果说,上述案例(《影子》除外)不难辨认是影像服务舞台,还是舞台服务影像,那么,有些尝试横跨两种艺术形式,则令人怀疑传统分类的可行性。号称“3D多媒体科幻舞台剧的《三体》,尽管主要剧情是靠真人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出来的,但因为影像投射太多太大,观众会觉得演员几乎被淹没了。看完整部戏,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这是一部梦想成为电影的话剧,它依然是话剧,但那是迫不得已。《三体》电影版问世,话剧版便彻底失去价值了。

《狂飙》剧照

摄影:刘佳奇

无论是《三体》还是《影子》,它们给人的感觉是,舞台剧不如影像灵活多变,只有影像才是综合表演艺术的终极目标。影像可以写意,可以抽象,但舞台却不擅长写实,或者说,写实的难度和代价都比较高。诚然,这应该不是多数舞台剧导演采用影像技术的初衷,但太过陶醉于影像技术带来的便捷,确实会导致它的滥用。

如果比较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最近的两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可以发现一个趋势: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一版是很传统的写实版,气势恢宏,但换景很麻烦;2010年开始的新版在舞台中央装了一台巨大的机器,上面有24块可以升降并且变换角度的踏板,有点像积木,每场戏改一个形状,然后在上面投射出房屋、火焰等各种画面。从理论上讲,新版确实更有创意,但16个钟头看下来,我觉得新版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在舞台上,投影带来的新奇感是非常短暂的,正因为影像无所不能,所以观众对影像的潜在要求是不同的。《剧院魅影》中大吊灯的跌落,如果是影像,绝对不会造成目瞪口呆的效果。《美女与野兽》的大型魔术(野兽变王子)若用影像替代,效果会大打折扣。

观众观看《影子》

乌镇戏剧节媒体中心提供

舞台剧究竟如何使用影像才是高明的?这个问题显然没有统一答案,就目前而言,更多的剧团和导演考虑的是用得起用不起的问题。假设成本不是问题,那么,创作者或许会将思考重心放在表现力上面,即,影像用在这部戏、这个环节,是否能增强该剧的表现力?还是仅仅是一个噱头,或者变得更花哨而已?除了影像,还有更有效的手法吗?大型舞台剧的巡演版若把布景改为影像,会不会提升操作性并降低成本?

影像应该是舞台剧增强表现力的一种手法,但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手法。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而不应该是自动选择项。纵观国内外众多舞台和影像的嫁接实验,很多属于被新科技晃晕了眼,有些则像是儿童进了玩具店,生发出无限的好奇。这些尽管有艺术实验的价值,但只是一时的潮流,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新鲜感和猎奇感必定会消失。只有那些深入思考舞台和影像的关系,把两者优势互补并做出创意、真正提升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 无屏电视开创者,力争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块大屏幕
  • “大咖价到”盘点6·18那些抢疯了的投影产品
  • 宝丽来(Polaroid)U-100百吋大屏随性投
  • 大数据时代之下 LED显示“智”在何方?
  • 听威创“重庆故事” 谋大西南可视化未来
  • “投影视界·携手共赢” 优派代理商峰会于海南三亚完美落幕
  • 专访轰天炮总经理 刘必玮
  • 品质聚天下,专业赢未来-巴可中国经销商大会厦门召开
设为首页 | 商务信息 | 视听资讯 | 本站动态 | 关于中国视听网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视听3G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视听网[专业版]  国际域名:www.av-china.com
邮箱:web@av-china.com 电话:+86-755-26730722(十八线) 传真:+86-755-86024577
版权所有 2004-2018  深圳市中投传媒有限公司  粤ICP备05041759号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